细节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考研在方案而不在蛮力,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方可成势。小到一个宿舍,中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学校。没他们提供的舒适环境和平台也就没考研人奋斗的空间。研友不在多,一个正好,两个可以,三个就容易乱了。最好找和自己脾气相投、作息时间一样的同学一块复习,交流复习的进度和遇见的困难,各方面信息也可与时交流,如此在研途上不会太孤单。假如需要占座,也可以相互占占座有个照应。
另外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多来论 坛共享信息。,不少信息和资源更新得都很准时。过来看看其他同学复习得进度如何,对自己也是一个促进和参考。
细节2、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以外
时间是备考过程中一个要紧的参数,从9月~12月这四个月是考研复习的强化时期。建议大伙对每一个月每门科目都要做一个计划安排,宏观上每一个月大概要做什么事。微观上,具体到某一天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都要计划好,并且严格实行。不要看心情,想复习什么就复习什么,如此不只致使实行力降低,更要紧的是打乱了复习的步伐。对于计划不适当的地方要准时调整,不要第二天补第一天没完成的内容,第三天再补第二天的,如此计划就愈加乱了。具体如何安排一个适当的复习计划,建议大伙多看看论 坛的经验贴,参考一下前人的经验,取其精华再结合我们的实质状况,列出符合我们的计划表。
细节3、正确处置影响复习计划的不稳定原因
在考研的11个月里,出现过不少和计划不符合的不稳定原因。包含学校暑假的野外实习、生产实习、生病、各种聚餐、各种接待同学。另外假如大四上学期还有课的话,也会干扰复习的计划。这类都是大家复习计划中不稳定的原因,我的建议是:既来之则安之。不少同学就担忧,我周末有事,不可以复习,少了两天学习时间。是否会影响做题的水平,单词是否会忘记一些。这类担忧都是急功近利心态的一种侧面体现。考研的成功与否是你的对考研的理解,你的考研观、办法论综合用途的结果。然而考研观、办法论是一种底蕴的体现。至于底蕴这东西,绝不是是少数急于求成之徒短期之内可以拥有。这需要时间的积累、岁月的沉淀。努力复习了4、5个月的同学,偶尔几天不学习或许会出现复习步伐出现影响,但绝对不会就此沉沦下去,短期内就能恢复到之前的学习状况。
细节4、联系导师的若干方法,未曾学艺先学礼
在复试之前联系导师,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讲是必要的。联系导师之前,先要知道老师的研究方向,过招生目录和在cnki等论文网站下载导师最近的学术论文。大方向知道了之后,感觉这位老师的研究方向是你喜欢的,再给导师发邮件。能从网上找到的信息,不要发邮件问导师。如此老师会感觉你搜索能力非常差。
在此有三个联系导师的黄金时期,只须抓住这三点,老师会对你的印象深刻的。
1.在线报名开始之前。邮件内容大体分为这几部分:第一是我们的个人简历及手机号等联系方法,如此让老师对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第二是你对这个专业的理解,为何要考这个学校考这个专业。第三是对需要知道的信息的一些提问,譬如今年导师除去推免的同学还能招收几个考研生或者对导师在研究生期间的培养模式进行一些咨询假如女孩考试报名如地质类或其他比较艰苦的专业,最好再问下该导师是不是同意女孩考研的同学。建议有问题最好一次1.2.3.罗列了解,要不拿邮件当QQ那样聊,太多回合不好。最后要表达一下想到老师门下深造的愿望。
此处切记不要问诸如“这个专业考到多少分,才能录取?”的问题。由于在复试结果出来之前,所有皆大概。特别是比较火的专业,老师不或许会给你一个确定的答案,譬如“考到350就没问题了”之类的话。一般依据版友的反馈,老师一般都会说欢迎考试报名,好好筹备初试。
2.考研分数成绩公布之后。特别是考得还很好的同学,要给老师报告一下我们的成绩,与正在认真筹备复试的状况。让老师感觉你是一个有筹备又自信的考生。另外还可以问一下除去筹备复试的科外还有哪些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3.复试名单下来之后。复试名单下来将来,再去参加复试之前,给老师发邮件说明自己复试筹备的状况,已经开始着手筹备来学校参加复试的一些事宜。最后要委婉的问一下老师的办公室地方,为了到了学校后可以和考试报名导师见一面。
细节5、怎么样选择合适我们的考研用书
考研同学的一个常见心态就是爱买书,看到出来一本新参考书就想买,特别是名师出的书。甚至有的强迫症,这本书不买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的,即使买来不看也没事,图个心理踏实。考研公共课的复习用书数不胜数,相相同种类型的书也在伯仲之间。不少同学在选择参考书的时候总想选一本最好的。
就考研本身特质所致,不一样的参考书针对的受众面不同。有些书合适复习时间多的同学用,有些书合适在职考研的同学用。参考书并没错,错就错在了看书的人身上。一味地追求书的数目,而没把一本书书深入的挖掘,领会其精华,所谓“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考研用书在精不在多。五本书一本看一遍,不如一本书重复看五遍来的效率高中一年级些。
另外看书的时候要多考虑,不可以完全拘泥于书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少典型的理论在当时可谓红极一时,然而伴随岁月的长河,多少典型被推下神坛。却不知陈大师“不管三七二十一”那一套已经在考研数学中不是实用适用,却不知may、some等红花绿叶理论已经被出题人破得体无完肤,却不知政治已经不是那个写满卷子就能得分的年代。不一样的书适用不一样的人群,挑一本自己善心悦目的书就一直看下去,必有长足的进步。